最近由于项目事情比较多,我大量使用AI coding来帮助我开发,一周写了近两万行代码,基本上都是采用编程Agent来开发,总体感受就是:“码农的工作方式,要翻天了”。
回想起我的编程生涯,从1995年的turbo basic开始,到Visual Basic,再到C++、Java、Python等等前后端开发,总体感受还是主要靠自己手搓代码:先厘清目标,做大致的类与函数设计,再分模块敲代码,接着编译、测试、改 bug、调试、再优化,最后上线。工具能提供的帮助很有限:无非是方法与变量的提示,或是对明显的编译错误、风险点给出提醒。绝大多数时候,仍需自己一行行写代码,再交由编译器校验正确性。粗略估算,规划、编码、验证的时间占比约为 1:1:1—— 这就是传统编程的典型节奏。
2023年ChatGPT刚出现时,一开始我还是不以为然,认为只是AI来帮我生成一些代码片段,我还是需要复制粘贴到编辑器中,只是稍微节省了一点点编码的时间。主要的代码框架还是需要我自己来写,AI只是写一些函数片段而已。没想到两年后,2025年的今天,以Cursor、Claude Code为代表的AI编程工具发展如此迅猛,完全颠覆了我三十年编程习惯,让我在短短一个月内,完全接受了这由AI来主导编程和验证的新模式。
这种AI编程的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:不用做太细致的设计规划,想清楚需求后直接提给编程Agent,剩下的交给它就行。 Agent会自己设计方案、写代码、开发单元测试,完成后自动运行单测与程序验证。若失败则会根据报错修复bug,直到所有测试用例通过。整个过程中,我们只需要review代码修改、确认执行命令,其他环节全由AI全自动完成。而且AI模型编程水平之高,代码之规范,编程习惯之好,测试覆盖面之高,远超当前大部分的程序员。规划、编码和验证的时间分布,变成了2:0:1,编码因为交给AI自动完成,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我们只需要多点时间想清楚需求,留点时间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需求,其他精力基本不需要投入。
一开始我还是对AI编程能力持怀疑态度,尤其是对AI能否正确开发和修改大型项目,没有太多信心。然而,当我用AI来帮我完全实现了一个一万多行的基础库之后,我被AI编程彻底折服。这个库如果我手搓开发,预计需要5个完整的工作日,然而用AI来写,我只花了1天时间就高质量搞定,并通过了测试验证,工作效率提升了5倍。更有甚者,当我有一个新的想法,从设想到实现并验证通过,同时还夹杂着开会和其他事情的打断,完成只需要1个小时,而我预估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手搓这个功能,还需要查文档资料,还会被其他事情打断,至少需要8个小时才能完成—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工作效率达到了8倍的提升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完全接受了AI编程,因为它实实在在帮助我提升了5到8倍的开发效率提升,彻底改变了我三十年的编程方式。
在AI大模型爆发两年之后,2025年终于迎来了真正改变行业的时刻。首当其冲就是编程等脑力创作类的领域,程序员不再需要写真正的代码,而是专注于需求的理解,架构的拆解,接口规范和协议的制定,剩下的编码执行的工作,全部交给编程Agent。在这个时代,程序员更重要的素质,将是对行业需求的理解,对系统架构搭建的经验,对上下游系统的了解,对整个架构环境的认知。而具体编码的工作,则交给一群不知疲倦,打字速度奇快,拥有良好编程习惯的AI程序员来执行。而我们只需要保证,他们的产出结果符合预期即可。
这个判断进一步延续了我之前对于智能密集型组织的预测,即在新型的智能密集型组织中,脑力劳动的边际成本将趋于零,多做一个项目基本不需要增加程序员成本,只需要增加架构设计成本。传统意义上写代码的程序员,必然将被编程Agent所代替,且其成本将变成软件订阅费这类的运营支出(OPEX)。这将是对组织形态的一个巨大变化,“订阅一个cursor pro胜过招募五个初级程序员”,这种事正在从想象变成现实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序员就要被历史所淘汰。这个职业必然迎来一次转变:即从代码开发者,升级为“设计师”或者“架构师”。未来的程序员还是需要对技术有深入的了解,加速学习产品和业务知识,能将业务问题转换为技术问题,剩下的交给一群不知疲倦的编程Agent来完成。程序员将更多担任桥梁的作用,理解需求,拆解需求,规划系统架构。这很像从手工业到工业时代的转变:工人不再靠复杂手工打造产品,而是通过机械化流水线生产,更多人力用于发掘市场机会、设计产品、验证想法。
这仅仅是一个开始!AI将会继续改造我们身边的各行各业,所有我们曾经认为“只有人类才能胜任”的脑力工作,都将被重新定义。我们既是这场变革的推动者,也是被其影响的参与者。唯有保持终身学习,才有可能在这场AI大变革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