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CU(Read-Copy-Update)

前述的几种内存管理方式只能同时管理一个内存对象,而RCU是一种同时管理多个对象的并发读写的方法。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受保护的内存区域,通过RCU方法,将对象关联到受保护内存区域后,可以保证读操作完成以后才会回收对象,而且读操作开销极其低(5ns左右),适合多个对象的批量保护,以及读多写少的场景。自从2002年RCU功能引入Linux内核以后,在内核中使用次数突飞猛进,如下图所示:

在内核中RCU API被广泛应用于网络,内存管理,文件系统等内核组件中。除了内核,RCU也有开源的user space RCU库,被广泛应用于QEMU模拟器,DPDK,Go语言的垃圾回收等项目中。

那么RCU到底是什么神秘的方法呢?其实原理正如其名:Read-Copy-Update。当需要修改对象的时候,先拷贝这个对象,修改产生新版本对下,然后变更新版本对象,等待老版本对象的reader完成读操作,再销毁老版本对象。可以明显看出,这个思想和Copy-On-Write思想一脉相承,和MVCC的思想更是极其类似。在生产环境中,按照类似原理实现的支持并行变更的数据结构也屡见不鲜,例如索引领域的hashmap,B+树等数据结构都可以按照类似思想实现并发读写。因此,思想并不新,但如果要正确实现,有三个原则需要保证,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,这也是RCU比较神秘之处。

RCU正确实现的三个原则是:宽限期保证(grace-period guarantee),发布-订阅保证(publish-subscribe)和内存顺序保证(memory-order guarantee)。解释如下:

宽限期保证

允许所有的更新操作等待之前存在的读操作完成。之前存在的读操作其实就是还在访问修改前的内存对象的reader,因此如果不等待这些reader就销毁老版本的对象,则会导致并发错误。在一个链表的场景中,先删除一个节点的链接,然后通过宽限期保证等待所有该节点的访问结束之后,就可以安全销毁这个节点。

相关的RCU接口有rcu_read_lock,rcu_read_unlock, synchronize_rcu,其中rcu_read_lock,rcu_read_unlock用于读操作,标记当前线程正在读该内存区域,rcu_read_lock,rcu_read_unlock之间访问的所有内存对象被称为读端临界区(read-side critical section)。synchronize_rcu接口用于执行宽限期保证,等待所有还在读老版本数据的线程完成。

发布-订阅保证

该保证是说所有reader读取一个新版本对象的时候,可以保证该对象已经初始化好了。这里reader就是所谓的订阅者,RCU通过rcu_assign_pointer接口实现发布操作,RCU的这个保证可以保证订阅者看到的一定是发布者发布时刻的对象,不存在乱序等因素的干扰。实现上,发布方可以通过std::memory_order_release操作来更新对象,而读方可以通过std::memory_order_consume来读取对象,这样就可以避免乱序读取的情况发生。

内存顺序保证

该保证是宽限期保证的自然延续。读端临界区之间保护的内存对象和synchronize_rcu调用之间,存在一个严格保证的内存顺序关系。 下面几个例子说明该顺序的含义,其中X和Y的初始值都为0:

类别图示描述
情况1情况1如果按照绿色箭头的顺序执行,RCU可以保证读端临界区之后,即rcu_read_unlock发生之后才发生synchronize_rcu,这样如果r2==1,那么可以保证r1==0
情况2情况2如果CPU 0在读端临界区间运行时发生synchronize_rcu调用,RCU可以保证synchronize_rcu之前发生的事件一定在读端临界区中生效。在这个例子中,如果r2==1,那RCU一定保证r1==1
情况3情况3如果两个读端临界区并行执行,RCU是无法保证两者之间的内存顺序的。在这个例子中,CPU0和CPU2的读端临界区中对象的读取顺序是无法保证的,因此如果按照绿色箭头执行,r1==0,r3==0,是无法保证X=1和r2=X之间不乱序的
情况4情况4如果RCU的读端临界区和宽限期保证synchronize_rcu调用重叠,如果按照绿色箭头执行顺序,RCU可以保证读端临界区先于synchronize_rcu执行之前,即r1==1,r2==0

那么,如何实现RCU的呢?实际上,一个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只需要10行代码,如下所示:

static void rcu_read_lock(void) {
    spin_lock(&rcu_gp_lock);
}
static void rcu_read_unlock(void) {
    spin_unlock(&rcu_gp_lock);
}
void synchronize_rcu(void) {
    spin_lock(&rcu_gp_lock);
    spin_unlock(&rcu_gp_lock); 
}

可以看出rcu_read_lock和rcu_read_unlock通过一把锁来保证和synchronize_rcu之间严格的顺序关系,同时synchronize_rcu必须等待rcu_read_unlock执行完成之后才能执行。当然,这种naive的实现性能最低,而且不支持并发读,在生产环境中完全不可用。

有几种可以考虑的改进思路:

  1. 通过引用计数的方式来实现并发读;
  2. 通过TLS的方式减少读之间的竞争;
  3. 通过多版本的方式来减少锁竞争。

这样一个优化的实现如下所示:

DEFINE_SPINLOCK(rcu_gp_lock);  // 全局spin lock,用于保证并发只有一个写线程
DEFINE_PER_THREAD(int [2], rcu_refcnt);  // 每个线程缓存一个引用计数
long rcu_idx;  // 全局多版本号
DEFINE_PER_THREAD(int, rcu_nesting);  // 每个线程缓存一个内嵌计数,用于支持读端临界区的重复进入
DEFINE_PER_THREAD(int, rcu_read_idx);  // 每个线程缓存一个版本号
// 进入读端临界区
static void rcu_read_lock(void)
{
	int i;
	int n;

	n = __get_thread_var(rcu_nesting);
	if (n == 0) {  // 第一次进入的时候更新引用计数
		i = atomic_read(&rcu_idx);  // 获取可用的全局版本号
		__get_thread_var(rcu_read_idx) = i;  // 在对应版本计数
		__get_thread_var(rcu_refcnt)[i]++;
	}
	__get_thread_var(rcu_nesting) = n + 1;  // TLS内嵌计数++
	smp_mb();
}
// 退出读端临界区
static void rcu_read_unlock(void)
{
	int i;
	int n;

	smp_mb();
	n = __get_thread_var(rcu_nesting);
	if (n == 1) {// 最后一次退出的时候更新引用计数
		i = __get_thread_var(rcu_read_idx); // 获取可用的全局版本号
		__get_thread_var(rcu_refcnt)[i]--; // 在对应版本更新计数
	}
	__get_thread_var(rcu_nesting) = n - 1; // TLS内嵌计数--
}
// 反转全局版本号,保证所有读线程完成
static void flip_counter_and_wait(int i)
{
	int t;
	atomic_set(&rcu_idx, !i);  // 反转版本号,这样后续进入的读线程都会使用新版本号
	smp_mb();
	for_each_thread(t) {  // 遍历所有线程TLS
		while (per_thread(rcu_refcnt, t)[i] != 0) {  // 等待每个线程TLS缓存的引用计数为0
			poll(NULL, 0, 10);
		}
	}
	smp_mb();
}
// 宽限期保证实现
void synchronize_rcu(void)
{
	int i;
	smp_mb();
	spin_lock(&rcu_gp_lock);  // spin lock保证只有一个写线程
	i = atomic_read(&rcu_idx);  // 读取全局版本号

    // 先反转一次版本号,等待老版本读线程结束
    // 但还是有可能会在30-31行之间,执行了flip,因此需要再反转等待一次
	flip_counter_and_wait(i);
	flip_counter_and_wait(!i);

	spin_unlock(&rcu_gp_lock);
	smp_mb();
}

这个实现离生产可用的实现更进一步,实际上,已经开源的RCU库有user space RCU和folly RCU,都可以学习参考。

基于RCU,我们可以实现多种并发数据结构。这里不再详述。

总的来说,RCU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,它避免了读线程之间的竞争,使用简单,读性能极其好(~5ns),并发扩展性好。缺点在于对于阻塞敏感,如果读线程发生阻塞,写线程可能会导致延迟。如果对速度和并发扩展性要求很高,而且发生阻塞的时候不需要对内存对象保护,可以考虑使用RCU。